擁有自主的知識產權,生產自主可控
天津設立了半導體裝備研發和生產基地
擁有專業研發、生產、銷售、客戶服務團隊
專注于薄膜沉積設備的自主研發和工藝解決方案
應用于微電子、傳感器、汽車電子、光學及能源等領域
存量的客戶有研究所、國家重點實驗室、大學和芯片代工廠等"/>
中國半導體業發展倡導全球化運作,然而美方的做法讓中國半導體業者開始覺醒,要依靠進口設備與材料來運行芯片生產線,從長遠看一定要改變。
在此背景下國產化成為首選,是逼出來的結果。眾所周知國產化的到來不是一蹴而成,需要不斷的“磨合”,這樣的過程不會太短。但是我們沒有退路,必須迎接國產化的到來。
迎接國產化高潮到來,現階段正是最好時機,“千載難逢”,但是要清楚國產化并非迎接它就能自然馬上到來。
在國產化的過程中,客戶最在意的是產品的長期穩定供應。因此,器件廠家給予客戶一定時間段的品質保證,是極其必要的。這個過程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見效,客戶往往要經過較長時間試用才會認可新的品牌,它需要器件制造廠家的耐心服務和供應鏈上下游的鼎力支持。
此外,國產替代與其說是技術的革新,不如說是人才的比拼。如今國內缺少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半導體技術人才,本土制造廠商想要快速突破技術難題、實現大規模生產,最直接的方式是人才引進,主要途徑一是外企人員的回流、二是與國外合作。
迎接國產化到來尚需要做好以下工作:
在倡導國產化的同時更要強調全球化,半導體的產業鏈長,100%國產化是不可能的,也不經濟,所以必須強調全球化,充分利用好全球的資源,才是最經濟及有效的。在此點上不能狹隘的民族主義。
倡導國產化必須要有對策,其中之一是加強研發投入與招募優秀人才。
加強研發投入有個過程,要如華為等那樣從企業內部涌現動力,有緊迫感及危機感,才是可靠的,否則研發投入很難迅速增加。國際上通用的兼并方法,盡管現階段有些困難,但仍不能放棄,它是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,同時招募優秀人才也是好辦法,顯然改善產業環境十分迫切,唯此引進的人才才能留得住。
提高國產化率的目的是為了產業發展不受它人制約,能自主可控,因此國產化率數字的高與低有時并不一定能說明什么,要注重實效,所以最終必須由市場來作出選擇。由此表明中國半導體業發展必須要走市場化與全球化的道路。
要認清形勢,中國半導體業發展連公平競爭的機會也欠缺,因此要作更大努力與付出。面對嚴峻的態勢一不氣餒,相反要轉變圧力為動力,把事情做得更好。
國產化的“命門”在多個領域中是我們的技術不行及缺乏人才,因此最好分階段,聯合產學研方面的力量,集中優勢兵力進行突破。
貿易摩擦的態勢,時松時緊,捉摸不定,無法預測,因此把困難想在前面,想得多些,工作做得更加扎實,才是應對的最有效策略之一,任何抱僥幸心理是萬萬不可取的。